再就业 税收优惠

更新时间: 2024.11.22 19:35 阅读:

中新经纬11月26日电 (张芷菡)当前,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养老负担、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引发广泛关注。

  关于一些人对老龄化社会的种种担忧,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老年人群体不是“包袱”,而是“富矿”。他认为应大力开发“银发经济”。一方面要注重在供给侧开发更多适合老年人的产品,另一方面要将老年人的工作能力,运用到社会发展中,以实现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养的结合。

  从供给侧开发“银发经济”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到2.6亿,占比为18.70%。31省区市中,有12省份进入“中度老龄化”。据民政部公布的预测数据,到“十四五”期末,中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达到3亿人。

  中国老龄化问题有何特殊性?对此,姚景源表示,一是速度太快,第七次人口普查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较十年前上升5.44个百分点;二是与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相比,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仍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因此老龄化问题是事关全局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

  对于如何认识老龄化问题,姚景源指出,重视老龄化问题不等于将老年人当作“包袱”,而是要把老年人群体作为一种财富,开发“银发经济”。与处于老龄化程度更深的日本相比,中国市场上适应老年人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较少,有着供给侧结构性的问题。应当鼓励企业开发、生产适合老年人群体的用品、食品等。

  开发老年人再就业潜能

  近年来,国家对老龄化问题日益重视。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简称《规划》),是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文件。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发布,基于遵循《规划》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的基础上,在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等方面作出详细部署。

  《意见》提出,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完善就业、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作用。在学校、医院等单位和社区家政服务、公共场所服务管理等行业,探索适合老年人灵活就业的模式。

  事实上,当前中国已越来越具备让老年人老有所为的环境。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于学军介绍,“从2015年到2019年底,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76.3岁提高到77.3岁。一些大城市的人均预期寿命已超80岁。”随着人均预期寿命提高,60岁以后退休且有工作意愿的老年人有更充裕的时间和健康素养参与到社会工作中。

  姚景源强调,尤其要调动老年人特别是医生、教师、文化工作者、科学技术人员等的工作积极性。他们在一生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探索适合老年人灵活就业的模式,是利用他们工作能力、帮助他们提高收入的重要方式。

  《意见》还提出,采取促进有条件的学校开展老年教育、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老年大学(学校)等办法,推动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姚景源认为,这将为老年人群体更新知识、更好地再就业起到重要作用。

  “工作是老年人取得收入的重要途径。让老年人有钱后,老年人才会有更多的需求。然后我们再着力满足这些需求,从而使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姚景源说。

  姚景源指出,解决老龄化问题,应当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努力。要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老年人,发展老年人慈善事业,建设公益性的养老设施。

  在财税政策上,目前赡养老人支出依据《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可用于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姚景源建议,未来还应在财税政策上加大对包括老年人再就业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更好地支持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养的结合。(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展开全文
标签: 暂无
没解决问题?查阅“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