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培训学校税收优惠

更新时间: 2024.11.22 00:38 阅读:
民办培训学校税收优惠(图1)

民办培训学校税收优惠(图2)

摘要:

国家税务总局长沙市税务局于2022年初向长沙医学院下达《税务处理决定书》,要求该校补缴税款及滞纳金。 税务部门、校方、社会公众对这一事件的观点差异较大。本文试图从民办教育的正外部性着手、从立法原意的角度对相关税收规范进行解释,同时也指明公众对非营利性组织这类财团法人的不信任系来源于外部治理的缺失。税收手段无法实现这类组织的“他律”,学校却可以转嫁税负损害受教育者利益。我们认为目前的税收政策尚存解释空间,应综合考量各方利益并谨慎适用。

关键词:

公益性 外部治理 财团法人 免税待遇 营利性活动

一、民办教育正外部性及其面临的窘境

(一)教育的正外部性

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其公益性能够为受教育者本人及其家庭以外的国家、社会和其他社会成员带来经济以及非经济收益。无论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学校,提供的教育没有本质差别。学校性质的不同只会影响公益程度的高低。因此学校具有内在公益性,学校综合教育质量决定了公益性发挥的实际效果。

从法律层面而言,2018年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2018年修订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因此,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法律层面,教育包括民办教育均具有公益的本质特征。

(二)窘境

民办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虽具有公益属性,但其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不可避免受到市场机制的作用和调节,具有一定的经营性。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取得合理回报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但国务院及相关部委以及2004年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均未对“合理回报”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因此如何界定何为“合理回报”、如何提取“合理回报”悬而不决。同时,由于法人治理不健全,民办学校的资产并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各项收益事实上无须“分配”即可直接归个人控制。许多人由此认为民办学校投资人逐利性明显,是“假公益、真营利”。2018年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也取消了关于“合理回报”的规定。总之,自律性不足、公共性松弛侵蚀了民办学校公益性这一核心价值。

(三)外部治理的缺失

外部治理的缺失是造成以上窘境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民法理论来说,非营利性学校属于典型的“财团法人”。根据法人治理理论,财团法人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委托——代理”关系不平衡,即只有代理人没有委托人。这导致了财团法人代理人权力过于集中而缺少委托人监督。这也意味着必须通过外部力量的介入来保持财团法人治理机构的平衡。因此在各国立法中,国家机关都是财团法人最重要的“他律”主体。监督内容不一而足,但大体包括对财团业务的监督、对财务状态的审查、信息公开制度等,其中信息公开制度是保持财团法人内外治理机制平衡的关键。

二、征管现状

《企业所得税法》第26条第四项规定:“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为免税收入。”《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85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第(四)项所称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不包括非营利组织从事营利性活动取得的收入,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由此可见,免税收入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非营利组织(二)从事非营利性活动。

(一)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界定

财税[2018]13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财税[2018]13号文”)第一条规定,依据本通知认定的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必须同时满足八项条件[1]。该八项要求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四条[2]基本相同,涵盖设立登记、从事的活动、限定支出用途、不允许分配财产、剩余财产处置、投资人不保留财产权利、不以工资福利等形式变相分配财产、应税收入与免税收入分别核算等,是确认“非营利组织”的实质性条件。

但就其审核程序而言,当年新设立或登记的非营利组织,财税[2018]13号文第三条[3]规定,需要提供(一)至(三)项材料及(四)、(五)项申请当年的材料,不需提供(六)、(七)项资料。同时,财税[2018]13号文第五条第二款规定,有关部门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发现非营利组织享受优惠年度不符合本通知规定的免税条件的,应提请核准该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的财政、税务部门,由其进行复核。

从上述表述可以看出,税务部门对免税资格侧重于事前审核。在我国,民政部门负责对民办非营利学校法人组织的监管,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业务监管。因此税务部门在后续管理中,除正常纳税申报外,更加依赖于“有关部门”的“日常管理”,要求其“发现非营利组织…不符合…免税条件的”、“应提请…财政、税务部门…进行复核”。

税法给予非营利组织免税待遇,但税务部门无法实质性、持续监督该非营利组织的业务活动是否与《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八十四条的规定相一致,同时为了避免纳税人出于避税目的滥设非营利性组织,限制免税收入的范围成为必然选择。

(二)关于“营利性活动”和“非营利性活动”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85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第(四)项所称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不包括非营利组织从事营利性活动取得的收入,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民法典》以是否分配利润(盈余)为标准区分了营利法人和非营利法人,但没有界定什么是营利性活动。同样,《证券法》、《法官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暂行办法》等均提到“营利性活动”,且均未进一步明确其定义。但财税[2009]122号通过界定何为“免税收入”间接界定了“营利性活动”和“非营利性活动”的区别。

《关于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2号)规定,非营利组织的下列收入为免税收入:(一)接受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捐赠的收入;(二)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规定的财政拨款以外的其他政府补助收入,但不包括因政府购买服务取得的收入;(三)按照省级以上民政、财政部门规定收取的会费;(四)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孳生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收入。”

如果将上述条款的内容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第五十八条[4]的规定比对,可以发现,财税[2009]122号文将提供服务收入(包括学费收入、医疗费收入、培训收入)及销售商品收入非常明确地排除在免税收入以外,即认为提供劳务或者销售商品的行为均属于“营利性活动”。提供劳务或者销售商品行为属于较为典型的经营行为,财税[2009]122号文似乎是将经营行为与营利性活动划上了等号。

但奇怪的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117号,已废止)对于何为“营利性活动”似有不同解读。财税〔2013〕117号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孵化器自用以及无偿或通过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但涉及企业所得税的减免时,仅语焉不详地表述为“符合非营利组织条件的孵化器的收入,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有关税收政策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事实上,对于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如严格根据财税[2009]122号文的规定,几乎没有免税可能。但政策文件又如此表述,不免给人留下遐想空间。

我们认为,所谓非营利法人,是指法人的的存续不以其成员或出资者获得利益为目的的法人。这类法人以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为目的开展活动,严格遵循“不得分配”的原则。从税法的角度来说,对非营利法人的收入进行分类确有必要,但应将其从事组织目的范围内的业务界定为“非营利活动”,概因其提供服务应有合理补偿。这与财税〔2013〕117号文的思路一致。

三、非营利民办学校免税政策的适用

(一)财税[2009]122号文的合法性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47条规定:“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其中,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因此有观点认为,非营利民办学校的学费、住宿费收入应与公办学校的税收政策一致,属于免税收入。而财税〔2009〕122号文对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范围进行限制,与《民办教育促进法》相抵触,财税〔2009〕122号文不具有合法性。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不够严谨。财税[2009]122号文规定,非营利组织的下列收入为免税收入:…(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收入。“其他收入”属于兜底性质的条款,但文件中并未明确什么是“其他收入”?如果我们参考一下《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85条的规定就会很明确,“其他收入”应指除前四项列举收入以外的、非营利组织从事非营利性活动取得的收入。从这个角度来看,财税[2009]122号文尚有相当大的解释空间。

(二)学费、住宿费收入是否属于“非营利性收入”

如前所述,“非营利性收入”不能简单理解为“无对价”,而应将其理解为非营利组织从事组织目的范围内业务取得的对价,且不论取得的对价是否足以覆盖成本。因此我们认为,从经济实质的角度来说,将学费、住宿费收入解释为“非营利性收入”更为合理。

同时,民办学校收费并非完全市场化。《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和劳动社会保障部于2005年联合印发了《民办教育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明确民办学校(一)可以收取学费、住宿费[5];(二)收取费用的标准须经过审批[6];(三)学费按教育成本加合理回报计算、住宿费按成本计算[7];(四)对违反标准收费的行为予以处罚[8]。

尽管上述文件已于2020年被废止,教育部等监管部门仍就教育收费出台了指导意见[9],要求加强教育培养成本的调查、落实教育收费监管责任、完善教育收费治理工作机制等。

(三)立足现实

民办非营利学校所提供的教育与公办学校的属性是一致的,民办非营利学校的准公共服务属性以及对于教育本身的巨大贡献与公办学校也一致。正因如此,《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1号)首先肯定了“社会力量…为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提出“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对于民办非营利学校,比如本案中的长沙医学院,应通过加强外部监督的方式维持其“非营利性”,包括但不限于加强对关联交易的监管、强制信息披露等。税收手段无法实现“他律”,反而学校可以通过转嫁税负成本损害学生利益。

四、结语

以公益为目的的财团法人,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离达到极致,财团法人的经营者往往与财团法人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所以利益的天平会向经营者倾斜。财团法人必须借助外部力量的监督方能维持其治理结构的平衡,因此财团法人必须表现出很强的“他律性”以消除公众的不信任感。本案中,公众几乎一致要求长沙医学院补税,是这种不信任感的具现。但笔者认为,学费、住宿费的补税要求与国家扶持民办教育的基本理念恐不一致。政府部门的公益性监管和税务监管缺一不可、无法相互替代。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8]13号)第一条,依据本通知认定的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一)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设立或登记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宗教活动场所、宗教院校以及财政部、税务总局认定的其他非营利组织;(二)从事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活动;(三)取得的收入除用于与该组织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外,全部用于登记核定或者章程规定的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事业;(四)财产及其孳息不用于分配,但不包括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五)按照登记核定或者章程规定,该组织注销后的剩余财产用于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目的,或者由登记管理机关采取转赠给与该组织性质、宗旨相同的组织等处置方式,并向社会公告;(六)投入人对投入该组织的财产不保留或者享有任何财产权利,本款所称投入人是指除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外的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七)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开支控制在规定的比例内,不变相分配该组织的财产,其中:工作人员平均工资薪金水平不得超过税务登记所在地的地市级(含地市级)以上地区的同行业同类组织平均工资水平的两倍,工作人员福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八)对取得的应纳税收入及其有关的成本、费用、损失应与免税收入及其有关的成本、费用、损失分别核算。

[2]《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四条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第(四)项所称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组织:(一)依法履行非营利组织登记手续;(二)从事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活动;(三)取得的收入除用于与该组织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外,全部用于登记核定或者章程规定的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事业;(四)财产及其孳息不用于分配;(五)按照登记核定或者章程规定,该组织注销后的剩余财产用于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目的,或者由登记管理机关转赠给与该组织性质、宗旨相同的组织,并向社会公告;(六)投入人对投入该组织的财产不保留或者享有任何财产权利;(七)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开支控制在规定的比例内,不变相分配该组织的财产。前款规定的非营利组织的认定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3]《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8]13号)三、申请享受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需报送以下材料:(一)申请报告;(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的组织章程或宗教活动场所、宗教院校的管理制度;(三)非营利组织注册登记证件的复印件;(四)上一年度的资金来源及使用情况、公益活动和非营利活动的明细情况;(五)上一年度的工资薪金情况专项报告,包括薪酬制度、工作人员整体平均工资薪金水平、工资福 利占总支出比例、重要人员工资薪金信息(至少包括工资薪金水平排名前10的人员);(六)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上一年度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七)登记管理机关出具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宗教活动场所、宗教院校上一年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事业发展情况或非营利活动的材料;(八)财政、税务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当年新设立或登记的非营利组织需提供本条第(一)项至第(三)项规定的材料及本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的申请当年的材料,不需提供本条第(六)项、第(七)项规定的材料。

[4]《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第五十八条的规定,收入是 指民间非营利组织开展业务活动取得的、导致本期净资产增加的经济利益或者服务潜力的流入。收入应当按其来源分为捐赠收入、会费收入、提供服务收入、政府补助收入、投资收益、商品销售收入等主要业务活动收入和其他收入等。(一)捐赠收入是指民间非营利组织接受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捐赠所取得的收入。(二)会费收入是指民间非营利组织根据章程等的规定向会员收取的会费。(三)提供服务收入是指民间非营利组织根据章程等的规定向其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取得的收入,包括学费收入、医疗费收入、培训收入等。(四)政府补助收入是指民间非营利组织接受政府拨款或者政府机构给予的补助而取得的收入。(五)商品销售收入是指民间非营利组织销售商品(如出版物、药品等)等所形成的收入。(六)投资收益是指民间非营利组织因对外投资取得的投资净损益。民间非营利组织如果有除上述捐赠收入、会费收入、提供服务收入、政府补助收入、商品销售收入、投资收益之外的其他主要业务活动收入,也应当单独核算。

[5]《民办教育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第三条 民办学校对接受教育者可以收取学费(或培训费,下同),对在校住宿的学生可以收取住宿费。民办学校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提供方便而代收代管的费用,应遵循“学生自愿,据实收取,及时结算,定期公布”的原则,不得与学费、住宿费一并统一收取。

[6]《民办教育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第四条 制定或调整民办学校对接受学历教育的受教育者收取的学费、住宿费标准,由民办学校提出书面申请,按学校类别和隶属关系报教育行政部门或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核,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报价格主管部门批准。民办学校对非学历教育的其他受教育者收取的学费、住宿费标准,由民办学校自行确定,报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7]《民办教育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第六条 民办学校学历教育学费标准按照补偿教育成本的原则并适当考虑合理回报的因素制定。教育成本包括人员经费、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固定资产折旧费等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正常支出,不包括灾害损失、事故等非正常费用支出和校办产业及经营性费用支出。民办学校学历教育住宿费标准按实际成本确定。

[8]《民办教育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三条 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民办学校收费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引导学校建立健全收费管理制度,自觉执行国家的教育收费政策。对违反国家教育收费法律、法规和政策乱收费的行为,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等法律法规严肃查处。

[9]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育收费管理的意见》(2020年8月17日生效)

本文作者:

民办培训学校税收优惠(图3)

顾慧莉,德恒南宁办公室合伙人;主要执业领域为公司法及公司治理、税法、法律尽职调查、投融资管理、商业谈判等。

声明:

本文由德恒律师事务所律师原创,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得视为德恒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正式法律意见或建议。如需转载或引用本文的任何内容,请注明出处。

•••展开全文
标签: 暂无
没解决问题?查阅“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