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系统和金税三期对接的意义

更新时间: 2024.09.20 00:19 阅读:

近些天有点忙,更新晚了,抱歉。

先说个题外话。

逢年过节回家,亲朋好友聚在一起难免会问问工作、职业什么的。刚毕业的时候我会直接说会计,他们听后大多点点头,然后见多识广地回一句:“哦,就算账的呗。”

后来工作时间长了,在遇到这种问题我会说财务,他们听后会一脸茫然,然后装作很懂的样子点点头。

开个玩笑,但玩笑归玩笑,这也从侧面反映目前社会上对于财务工作的普遍认知。

一、老板角度的财务分类?

从老板的角度理解,财务可分为小财务和大财务:

小财务指企事业单位基本财务工作,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会计,也称核算。用以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

第二部分是资金管理,即企业从筹资、投资、营运资金及利润分配全过程的管理;

第三部分是预算管理,主要着眼于未来,目的是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这项工作虽然涉及整个公司,但目前一般都是由财务来主导推进的。

上述每一部分又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再行细分,如会计又可以分为总账、往来、成本、费用、收入及税务会计等等。

大财务涉及范围很广,不仅包括上述内容,还包括审计、评估、投资、经济法、部分金融等间接相关的内容。

这里我们谈财务的未来主要聊得的是小财务,即企事业单位的一亩三分地。

二、什么是企业生态圈?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讲过这样的话:“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现在,真正的竞争不再是个别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这个供应链其实是纵向的理解,如果再加上横向的合作方,就会以企业为中心构筑一个生态圈,如下图:

现代的商业环境越来越复杂、变化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合作共赢已成为共识。单个企业甚至集团企业如果没有合作,终将是独木难支。

所以我斗胆借用一下克里斯多夫的话:“现代企业的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单打独斗,而是企业生态圈与生态圈之间的竞争”。

二、新技术如何颠覆传统财务?

在第一篇中我们聊了好多新技术,这些技术已日趋成熟并且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那在财务领域如何去影响、去颠覆我们传统意义的财务工作?

为便于理解,我们从企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三块内容上分别聊一下,其中主要说一下会计核算,因为这是目前以及将来被新技术颠覆的最彻底的一块。

㈠、会计核算

从目前来看,会计核算可能是最容易被颠覆的财务工作,没有之一。

因为会计核算的工作其实就是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种数据信息汇总以后,按照国家规定好的一套科目体系、计量方法和列示规则展示出来,再加上一个附注说明即可,即四表一注。所以会计核算是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的,对于这类流程化的工作是最适合、最容易被技术所替代。

如果说有非流程化,或者说需要人工干预的例外情况,我想无非以下两种:

1、有些如资产折旧年限、计算方式等需要在一定范围内人工判断选择确定。这在技术上完全没有问题,最多也就在系统启用之初增加的一个选项设置而已。

2、出于偷税漏税等其他目的,没有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建立账套,或者企业内部存在两套甚至多套账表等。这种情况随着金税三期、四期工程的完善,国家各部门之间数据共享等会越来越少直至绝迹,所以更不会造成影响。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企业财务基本都是对内不对外,也即财务不会直接去对接供应商、客户等,而是通过采购部、销售部等公司内部机构去对接。这也造成了财务部在公司的存在感较低,一般只要在报销或发工资的时候才会想起财务部。

鉴于此,根据新技术的渗透度我将会计核算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传统方式阶段。

这个阶段虽说已摆脱了手工记账,也使用了计算器、财务软件等,但是从其工作内容、流程等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鸟枪换炮”而已,对于会计核算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阶段特征:

1、纸质:即企业生产系统内所有数据的传递都依赖于书面数据,包括合同、发票、采购及销售单据、付款收款单据、报销单据等等。

2、手工:即单据传递过程中的签字审批、财务内部的审核、付款、记账、结账出报表等都是人工在系统上一步步操作。

3、间接:即财务对内不对外,企业生态数据都是间接传递到财务系统,例如采购有采购员在财务与供应商之间衔接、销售由销售员在财务与客户之间衔接,即使是员工报销也是员工衔接了财务与外部服务商等。

存在问题:1、效率低下;2、管理滞后;3、数据可追溯性差;4、员工满意度低。

第二个阶段:共享方式阶段

过去两年财务共享概念很火,但在我和一些老板、财务沟通中发现他们理解的财务共享仅仅就是将集团内分子公司的财务人员集中起来一起办公,通过提升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饱和度而优化一部分人员,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目的。

这种理解不能说错,但是太片面、太狭隘。根据我的经验、理解,真正的财务共享应该是建立在电子化、智能化等技术支持基础之上,通过系统的共享、数据的共享、平台的共享达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这个阶段对财务的影响其实仅限于财务部门内部,对会计核算的工作方式、工作流程的改变,但并没有彻底改变财务的组织方式和财务职能。

注释:

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数据量大且类型多样,这些在财务汇总后想要利用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实现智能化处理,首先就需要将其变成计算机可以理解的“语言”,这类语言即就是结构化数据,与其对应的就是非结构化数据。

站在财务的角度理解结构化数据最典型的如发票信息,因为格式全国统一,且现在增值税专用发票也已推出电子化,即使是纸质发票也可以通过OCR技术转变为电子数据。而非机构化数据共有的特点是以纸质方式存在、格式不统一、类型多样、数据量大。

如何将非结构化数据转换为结构化数据就是关键所在。目前实务中据我了解和接触到的,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基于OCR的群拍群读技术,将纸质数据直接提取转换为电子数据。但这项技术有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其读取的东西必须格式统一且较为固定,否则无法提取关键数据信息。企业里面各种合同、单据、票据等繁杂多样,且有的还是手写,所以OCR技术适用面较窄。目前市场上如用友、浪潮等财务软件,以及如每刻报销、易快报等费控类软件都有这个功能。

第二种是众包方式。即先将公司内部所有原始凭证附件等全部转换为图片等格式,再对其进行极致切割,然后利用互联网上零散人力资源进行审核,最后对审核后的碎片再行拼接从而达到将非结构化数据转换为结构化数据的目的。简单理解就是先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有些朋友可能会想到数据的安全性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要进行化整为零的操作,其目的就是防止数据泄密。这项技术目前北京令才科技有限公司旗下有款叫芝麻菜的APP产品,专门做企业非结构化数据的众包平台。

上述两种方式相互配合基本上可以解决99%的财务单据的自动审核问题,后面的凭证生成、审核、记账、结账以及报表出具就都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利用现在智能化机器人解决完全不成问题。

阶段特征:

1、无纸化:即随着发票的电子化、图像识别(OCR)、智能化、群拍群读群验证、电子档案管理等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以及国家政策方面的调整。这个阶段企业内部数据的传递慢慢趋向于无纸化,也为数据远程传递奠定了基础;

2、智能化:随着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会计核算中的单据审核、付款、凭证生成、记账结账及最后报表生产可以全部实现一键完成,效率大大提升。

3、间接性。这个阶段并没有解决财务获取数据的间接性,即就是数据由外部到财务还需要通过中间人员的衔接来完成,只不过方式由纸质变为了电子数据而已。

存在问题:

1、效率较第一阶段有所提高,但仍旧滞后于业务;

2、财务的管理逐渐向两端偏移,因为中间环节的操作全部由机器替代,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转向前端的数据获取和后端的分析反馈;

3、数据可追溯性较第一阶段有所提高。

4、因为这个阶段财务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员工满意度有所提升;

第三个阶段:数字财务阶段

相比较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最主要的特征在于数据的直接获取上,而这也将彻底改变财务的组织形式和职能。

阶段特征:

1、直接性:即以企业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初步建立且不断完善,且随着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企业可以将其生态系统内的所有涉及企业通过建立私有链的方式全部捆绑在一起,这条链上产生的所有交易信息都会被实时记录和传递,企业可以实时从这条链上或互联网上直接抓取交易信息,然后通过内部人工智能再直接自动生成凭证,从而避免了前面两个阶段数据间接传递过程中的失真以及失效问题。

2、可追溯:因为财务数据是直接从业务源头抓取的,所以财务与业务数据全面打通,再配合着会计档案电子化,数据可追溯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3、高效率:这个阶段业务产生即财务数据就会实时更新,完全可以做到业务与财务实时同步。

4、员工满意度高:因为数据抓取、传递的实时性,员工在办理业务、出差等情况下不用垫钱、不用再粘贴提交任何报销单据。

存在问题:

1、因为数据开源,所以可能存在商业机密的安全性问题。这个相信随着区块链、数字加密等技术的成熟和运用,数据安全问题可以被很好地解决。

2、全面普及需要整个社会基础技术的更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上面聊的三个阶段中目前可以说90%的企业还处于第一个阶段,9%的企业处于第二个阶段,仅有1%的企业在逐步探索第三个阶段。

但少并不等于没有,目前处于第二阶段以及探索第三个阶段的企业基本都是一些研发技术强悍、资本实力雄厚、对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运用成熟的互联网、科技类公司,如华为、腾讯、阿里、大华股份等等。

㈡ 资金管理和预算管控

之所以把这两块内容搁一起聊,是因为这两块是建立在会计核算基础之上的,其数据的来源还是从会计核算的账套、报表中获取。

资金和预算管理相较于会计核算,其技术层面占比相对小一些,更多的偏向于管理,即更多的依赖于决策层的一些战略方针、战术政策以及管理风格。

如资金管理中是资本结构是需要杠杆高一点还是低一些,除了看行业特点及企业发展阶段之外其他的就是看企业决策层的风险偏好了。预算管理中未来预算制定是宽松一点还是严格一点也是有企业决策层、管理层的管理风格来确定。

当然更多的偏向于管理并不是说新技术不会对资金管理、预算管理产生任何影响,对于一些前端的数据收集、执行分析等方面新的技术还是会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

只不过可能在实务中新技术对资金和预算颠覆的不会那么迅速和彻底,最多就是人工智能在自动获取数据后会给出一个管控建议,需要人工进行决策而已。

四、总结

当然面对某种技术或者改革,也不是说非要投入财力、人力及物力等资源进行改革,不进行改革的企业就不是好企业。

我们做任何决策都要考虑实际需求、考虑成本效益。如果与企业战略不匹配、现有的管理模式能够满足需求,或者说成本效益不划算,那也没有必要非硬着头皮去搞一些自己都整不明白的事,反而打乱了公司正常的经营,得不偿失。

但人在江湖漂,不说超前思维吧,但起码要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知道未来前进的方向,才不至于迷失方向、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形散神不散,我是散人已。

•••展开全文
标签: 暂无
没解决问题?查阅“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