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报增值税怎么处理
导读:官网上近期有很多新学员都在向老师咨询这个问题:报税时漏报进项税怎么正确处理?说明还有大部分新手都不太了解这一层面的财务问题该如何解决。下文中小编会总结出一些相关的内容供大家分析,希望你们能从中得
2024.11.20最近,小编看到有老板询问两套账怎么做?
我们常听的两套账指的是“内账”和“外账”,大多数老板对这个词的理解也都存在误区,有些老板以为的两套账:外账用来应付税务、工商检查,而内账则是给自己或股东看,是为了更好的偷税漏税。
但这种做法可是违法行为。
企业经营中业务错综复杂,最开始建“外账”主要是为了对外报税或政府统计、银行融资、资本市场等,用于经营分析和决策方面,所以从经营管理的角度来说这个账是必要的。
但是合不合法,主要还得看你的“内账”用作何处,到底是经营管理所需,还是偷逃税所需。
现实中因为“内账”被查出问题而给自身带来严重后果的企业不计其数,从2020年开始,金税三期更是与其他部委全面联网协查,大数据时代,所有违法行为无处遁行,虚开发票、不合规的两套账不仅不能节税,还将面临法律风险。
案例
以上二人犯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7年、并处罚金十五万元。
虚开、内账,这几种违法行为全做了!根据《发票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虚开发票的,由税务机关没收违法所得;虚开金额在1万元以下的,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虚开金额超过1万元的,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很多小微企业里,财务即是老板本人,但是老板哪有会计专业呢,有一些老板税务知识懂得不多,但想为企业省钱的小心思却很多,你能想到的两套账,税务早就发现破绽了。
税局是如何发现你的企业两套账的?
1.税负
税负异常的企业预警提醒,在监管方面一定会对你“特别关心”,分分钟查到你隐藏的两套账。
2.会计账簿
有的企业设置了两套账,但是账簿是没有分开,
税务机关突击查账直接将财务的电脑搬走,你都来不及整理两套账。
3.发票
金三过去,金四上线提上日程、发票逐步电子化,税局查两套账只会越来越容易。
4.资金流水
企业做两套账,往往有大量私人银行卡账户流水,公对私、私对公、私对私转账,这些大额资金流水,很容易被查出,如果未在账上报税,则涉嫌偷漏税。
5.业务
比如从企业的厂房、仓库或店面来看,经营规模很大,但收入却不高,那明显说明外账低报收入了。
在税务稽查越来越严格的背景下,“两套账”风险非常大,根本做不到天衣无缝,且不说被发现逃了多少税还得补,情节严重的还会承担刑事责任。
两账合一的处理方法?
1.企业资产全面盘查,包含资产详情(明细数据)、负债(真假负债梳理)、所有者权益(多股东要更加仔细)等各项报表的实际数据信息,把内部流水账与申报税时的账进行数据比较,之后进行调账。
2.内外两套账要合并,既要清晰又要合理,整体方向就是要在合并基础上做到精简,例如:资产核查中存货数据差异,那么外账就要调整。
外账在调账策略上,遵循数据吻合,时间轴一致,票据凭证要有效。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库存商品减少,无票收入转入成本,老板私人用公款等,确认为其他应收款;
企业经营成本需要按实际用途入账,无票支出要做调整;
实际经营时避免不了一些经营差异,那么就要一段时间进行逐步分解;
3.两套账的合并就是一套账,便于数据分析也不会有新的差异化存在,这时就要按制度严格执行一套账一样数据了。
4.和企业财务人员通过外部渠道多了解多学习,或者找专业的财税老师帮您合理定制属于自己企业的节税方案,也可以为企业规避很多不必要的财税风险。
你对企业两套账的做法怎么看吗?来下方留言讨论吧~
导读:官网上近期有很多新学员都在向老师咨询这个问题:报税时漏报进项税怎么正确处理?说明还有大部分新手都不太了解这一层面的财务问题该如何解决。下文中小编会总结出一些相关的内容供大家分析,希望你们能从中得
2024.11.20在一般纳税人企业中,企业应针对增值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提处理。具体而言,当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之间出现差额时,这个差额可以通过应交增值税和转出未交增值税科目来进行处理。下面将详细介绍一般纳税人企业计提
2024.11.21答:《刑法》第二百零七条规定,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量较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量巨
2024.11.21一次性开票100万,需要缴纳3种税:011%的增值税,也就是1万022%的附加税,也就是1万的12%,1200;但附加税有减半征收的政策,所以只需要交纳600块03万分之3的印花税,100万的万分之3
2024.11.20假设:1.一般纳税人的所有业务中均为增值税专用发票;2.小规模纳税人的所有业务中均为增值税普通发票;3.单位均为万元;4.执行企业会计准则;5.暂不考虑增值税以外的账务处理。账务处理参考《财政部关于印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