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会会计所得税谁讲得好
注会《会计》学习顺序顺位1 简单的资产(总结归纳共性)建议用时18-22个小时第一章 总论第二章 存货第三章 固定资产第四章 无形资产第五章 投资性房地产第七章 资产减值顺位2 金融资产及长期股权投资
2024.11.09CPA备考进程不足一半!虽然你可能已经复习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小斯想说,建议大家今年赶紧考经济法!税法也是能早拿下就拿下!
如果你还剩下很多科目没有过;
备考进度落后,高难度科目还没有学透彻;
对一定要拿下哪个科目没有特别大的信心。
那么你现在选择更换备考科目就还来得及!6月15日交费时,你还有机会可以修改报考科目!
两个原因:第一:今年经济法科目的整体变动相对较小,甚至可以说是近几年变动最小的一次。所以今年是非常好的备考时机,如果你有经济法基础,或者前几年考过,希望今年赶紧把经济法拿下!第二:明年可明确预期的,会有两个章节有实质性的变化
公司法。今年2月份,公司法修订草案提请二审。这次修订,是公司法实施以来修改内容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但因为没有最终定稿,所以2023年的教材并没有收录,预计明年会有大变动。
证券法。大家知道,现在全面注册制已经行将落地,所以明年整个证券法章节会有非常大篇幅的调整,同样也会有很多新的内容需要重新学习。
所以,目前还没有通过经济法科目考试的,今年赶紧考!
总结了过往同学反馈的备考误区,一起来看下!
1、没有消化吸收的过程,上完课就做题:听课的时候觉得懂了,做课上的例题也挺好的,单独做一章的习题的时候就错好多好多。建议:上课的例题是配套在知识点后的,刚听完知识点,马上做题,而且老师还会引导和讲解,准确率比较高。单独做一章习题的时候,一方面是不少知识点已经记不清了,导致做题的时候比较生疏;一方面是章节练习的题目要覆盖比较全,所以有的题目虽然不是以前考试的重点,但是为了让大家掌握全面一些,也增加了对应的练习,这类题目在上课的时候老师没有作为重点强调,所以难免会感觉陌生。
除此之外,听课的时候虽然听懂,但是对于题目怎么考,怎么表述,大家见得不多,所以学习之处感觉生疏也是正常的,慢慢熟悉试题考虑后就会好很多。
2、只记难点,忽视基础:考试都是简单基础的东西,问题是,我专记难的去了!建议:这是不少同学会踏入的一个误区,总想把每条规则都学的非常透彻,都记住,结果付出了很多时间精力钻研难点,忽略了基础考点,最后才发现劲用错了方向。针对这种情况,一定要首先立足真题,学每个点的时候,要知道真题是怎么考的,这样才能知道考试的方向,进而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掌握对应的知识点。
3、理解不深入:经济法听着最简单,做题是错的最多的。建议:主要原因是经济法的条文结合生活大部分都能够理解,但是考题很多都考原文判断正误,所以做题的时候感觉选项看着都见过,但是记忆不是很准确。所以平时题目练完后需要将对应的解析多看看,尤其是自己做题时忽略的那些关键词、还有掉坑的地方。
根据中注协公布的考试数据来看,税法科目近两年通过率一直在24%左右,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税法的科目特点
1.依据教材和考试大纲全方位命题
《税法》教材共计14章,考查范围广,每章内容均会涉及,虽然部分章节在历年考试中只会考核1~2道选择题,但是在基础阶段不要做所谓的“战略性”放弃,要兼顾全局,全面学习。
2.重点内容多方位细致考核
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消费税是考试的重中之重,在考试中各种题型均会涉及,而且往往针对一些较为细致的知识点进行深入考核。
3.考新、考变、考实务
税法政策在不断地调整、变化,每年新增、调整的内容基本是必考内容。例如,涉及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个人所得税的改革等。同时,近年考题中也很注重实务,在当年税收征管过程中出现的实务热点往往出现在当年的考题中。
注会《会计》学习顺序顺位1 简单的资产(总结归纳共性)建议用时18-22个小时第一章 总论第二章 存货第三章 固定资产第四章 无形资产第五章 投资性房地产第七章 资产减值顺位2 金融资产及长期股权投资
2024.11.09如何理解递延所得税本质原理?解答:递延所得税产生的原因,在于会计核算依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与缴纳所得税依据的税法存在差异,而且是暂时性差异。会计核算中,有两项基本原则,是递延所得税产生的主要原因,或者是
2024.11.09习透财务语言,你的洞察更有利!一起学注会(税法-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知识点】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 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 组织。以企业冠名的“ 个人独资企业和 合伙企业”,不是企业所得
2024.11.09第十四章 所得税【高频考点】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 一、资产的计税基础 资产的计税基础,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 资产的计税基础=未
2024.11.10应交所得税的计算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一)纳税调增的情况1.按会计准则规定核算时不作为收益计入财务报表,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作
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