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所得税扣除标准
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提高个人所得税有关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的通知》,提高3项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一是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由每个婴幼儿每月1000元提高到2000元。二是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
2024.11.22又到了月底
再过10多天,大家又要发工资了!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留意过
工资条里个人所得税一项扣了多少呢?
最近,深圳有个小伙伴
收到工资条时吓了一跳
税前工资没变化
但到手的钱却少了,怎么回事?
原本210元的个税
忽然飙升三倍变600多元
在深圳科技园上班的张先生
税前月薪一直稳定在17000元
扣去五险一金3000元
还有房贷和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2000元后
每个月只要扣210元的税
没想到,6月王先生拿到工资条一看
个人所得税竟然扣了600多元!
而7月份的工资条更夸张
个人所得税扣了700元!
明明税前月薪并无变化
为什么个人所得税还越扣越多呢?
700元,这可每个月少吃了好几顿啊...
王先生找财务一问
原来,是个税计算方法有变化啦!
那么,个税到底是怎么个扣法?
按月扣改为“累计预扣法”
每个月税率逐月递增!
从去年10月起
个税的起征点上调到5000元
这一消息出来
全国的小伙伴可高兴坏了!
但是,也有令人“头疼”的事
今年1月1月开始个人所得税率表有变化
大家的个税申报方式从原来的按月扣
改为了现在的累计预扣法
年初大家没有感觉到新算法对工资的影响
越往后几个月才发觉
原来被扣了这么多钱!
累计预扣法是什么?
先来看看这个表
累计预扣法的计算公式为:
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预扣率-速算扣除数)-累计减免税额-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
而累计预缴应纳税所得额=累计收入-累计免税收入-累计减除费用-累计专项扣除-累计专项附加扣除-累计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简单来说
现在扣的税是每个月递增的
假如你这个月应纳额不超过36000元
那么则按第一梯级的3%税率算
下个月的应纳额加前几个月的应纳额
总和加起来在36000-144000元之间
则按第二梯级算,扣除2520,10%税率
所以每个月梯级税率是不一样的!
不知道这么说大家有没有理解?
如果还不明白
小编再用王先生举一个例子!
王先生个税详细算法
王先生工资是17000元
扣除个税起征点5000元
再扣五险一金3000元
因为有房贷和子女上学所以再扣2000元
剩余7000元是他的应纳额
1月扣税情况:
没超过第一梯级的36000元
所以按3%的税率计算
7000×3%=210元
所以王先生在1月只要交210元个税
6月扣税情况:
第二个月开始
需计算王先生的累计收入
例如2月收入+1月收入=2月累计收入
再扣除各种费用项就是2月个人所得税
以此类推
6月的累计收入为17000×6
再扣除起征点、五险一金、专项附加
计算公式是:
17000×6-5000×6-3000×6-2000×6=42000(应纳税额)
从表格可以看出
42000元应纳税对应的是第二梯级税率
所以税率变成了10%
再减去速算扣除数与每月个税
个人所得税是630元
计算公式是:
(42000×10%-2520)-210×5=630(个人所得税)
因为王先生前五月个税是3%的税率
第六个月进入了“税率跳档”
7月开始就用10%的税率计算了
扣税额稳定在700元左右
所以知道为什么突然之前个税涨这么多吧?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点担心
自己以后的税扣得太多?
一般来说,普通工薪阶层
基本都在前三个梯极之内
像小编这样的绝对常年稳坐第一梯级啦!
素材来源 | 深圳大件事及网络
文章来源:深圳百事通
如侵删
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提高个人所得税有关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的通知》,提高3项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一是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由每个婴幼儿每月1000元提高到2000元。二是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
2024.11.22作为纳税人,最关注的无疑是法定扣税标准。去年年底新个税法重新规定了工资扣税的标准。扣税工资基数从5000元开始。下面跟大律师网小编一起具体去学习关于2019年工资扣税最新标准吧。2019年工资扣税最
2024.11.21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人所得税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您知道工资到手后多少才会开始扣税吗?它的比例又是多少呢?一、个税起征点2023年最新规定的个税起征点为5000元/月(6万元/年)。
2024.11.22通常业务招待费指的是企业由于业务经营的合理需要而支付的招待费用,那么业务招待费税前扣除比例是多少?这是会计工作中必须要掌握的内容,来一起了解下吧! 业务招待费税前扣除比例 答:按照新企业所得税税法
2024.11.22政府会计应付职工薪酬的核算范围主要指支付给职工,包括长期聘用人员的工资、津补贴、改革性补贴、社保等,核算时按各种薪酬项目设置明细科目。(关注我,简单学政府会计)1、确认应付薪酬时,因不涉及资金收付,所
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