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更新时间: 2024.09.17 09:30 阅读:

绪论

西方关于苏格拉底是否认为德性可教有过很多争议。国内学界近几十年来也一直探讨此问题。

老一辈的哲学家叶秀山认为大多数研究者都同意“苏格拉底是承认德性的可教性的”。

早期汪子嵩在1993年出版的《希腊哲学史》中也指出苏格拉底“实际上他自己认为美德是可教的”。

但近年来在西方的怀疑之风下。学术界很多学者纷纷对苏格拉底“德性可教”的观点提出质疑。

主要分三类情况:部分学者认为德性可教是个悖论。理由是苏格拉底“没有适当地区分德性的不同类别”。

“混淆了道德德性和技艺德性”。只有循着亚里士多德的思路才能化解《美诺篇》陷入的困境;部分学者完全否定德性可教。

“通过对柏拉图相关著作的考察。美德是不可教的。无论是就知识还是实践生成而言。它的获得是少数人的偶然的获得”。

或“苏格拉底内心真实的看法是辩论之前的观点:美德不是知识。美德不可教”;还有学者认为德性是否可教对话中尚无定论。

“有赖于现代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共同努力”。上述学术观点从不同角度去解读。

对读者理解苏格拉底的德性是否可教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是。苏格拉底本人是否真的认同这些质疑观点呢?

一部分学者借鉴亚里士多德德性分类的观点批判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但是区分“知道”和“行为”的不同。

实际那是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在苏格拉底那里。知行就是合一的。“我们不能跟随亚里士多德的评论。

来论断苏格拉底——柏拉图”。黑格尔就明确表示过在柏拉图哲学的研究里存在着“发现太多或者是发现太少的情形”。

一方面。站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立场批判苏格拉底是不公正的。既是脱离也是违背了苏格拉底的理智主义道德伦理学说的话语体系。

另一方面。柏拉图对话中除了《美诺》《普罗泰戈拉》。还有不少以具体德性为主题的对话。

若仅从这两篇对话抽引出单独的命题结合只言片语对苏格拉底思想进行字面的表象分析。

至少不能说是客观公正的结论。那如何看待苏格拉底本人是否认为德性可教呢?

有学者认为。“苏格拉底倾向于对此做出正面的回答。但苦于没有足够的证据。因而对其论点始终存在争议”。

确实。苏格拉底的观点在柏拉图对话录中没有用系统的形式表达。但有限的史料也提供了不少间接证据。

首先。美诺与苏格拉底谈话前后发生了巨大反差。能看出美诺的德性有了明显提升。

其次。柏拉图对话录还有其他篇也包含了苏格拉底谈德性的内容。可以梳理出苏格拉底德性可教思想的线索。

再次。色诺芬——苏格拉底的另一个弟子在对老师的回忆录中有多处直接记载了苏格拉底如何教化雅典青年去追求德性。

最后。苏格拉底面对日渐衰落的雅典。出于一名哲学家公民的立场。他本人也渴望匡正公民德性以重振城邦辉煌。

以上四个方面可以归纳出苏格拉底对德性教育的本然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苏格拉底为什么认可德性可教却不承认自己教德性的实然原因。

美诺对话前后的反差揭示了苏格拉底德性可教的理念根据资料记载。美诺是帖撒利人。貌美富有。

但名声很差。被Joweet形容为“帖撒利的阿尔喀比亚德”。而帖撒利是一个被苏格拉底形容为“乱七八糟、无法无天”的地方(《克里托篇》53E)。

在色诺芬、普鲁塔克等经典作家的笔下。美诺是个恶棍形象。柏拉图对美诺的描写没有色诺芬笔下那么直白。

以至于Grote认为“色诺芬笔下的美诺卑鄙、无耻。然而。这在柏拉图对话中可看不出来”。

但是细细研究柏拉图对话的语境。发现对话前的美诺嚣张狂妄。苏格拉底批评他“像僭主一样老是破坏法规”。

而对话后期美诺的形象和品性确实大有改善。苏格拉底一直试图改善美诺。当然仅凭一次对话。

不可能改变美诺太多。但这已经是著者关于德性可教相当大的暗示了。谈话前美诺德性表现美诺缺乏礼貌、不守信用、耍无赖。首先。不同于其他篇对话。

《美诺》对话开始没有任何铺垫。美诺直接唐突地向苏格拉底发问德性是否可教。

其次。苏格拉底多次追问德性的本质(前面问了四次。分别是:71D、73C、77A、79E)。

并再三否定了美诺的德性定义(71E-72A、73D、77B)。被苏格拉底第四次追问时。

答非所问的美诺恼羞成怒。嘲笑苏格拉底不仅外貌像鳗鱼一样丑陋。而且使用符咒把他人的心灵和嘴唇都麻痹。

还带有威胁性地警告苏格拉底。如果他去其他城邦也这样行事。会被当作成会变妖术的男巫遭到逮捕(80B)。

再者。美诺对苏格拉底多次失信。他之前承诺会按照苏格拉底的样板给出德性的定义

但在苏格拉底推翻美诺那个悖论“无法寻求不知道的东西”后。按照之前的承诺。美诺无论如何都该回答德性的定义。

可美诺居然再次拒绝:“我(原)打算这样做。但我宁可考虑一下开头提出来的那个问题(86D)。”

一而再。再而三。这是何等的厚脸皮行为!因此。对话前部分。苏格拉底认为美诺不仅仅是个思想需要引导的年轻人。

言行也令人不快。两次直呼他是panourgos(80B、81E)。意思是无赖、混蛋、肆意妄为、无法无天的人。

而这一点与色诺芬在《居鲁士远征记》中用到panourgos一词描述劣迹斑斑的美诺时。

是一致的。美诺不爱思考、擅长诡辩。美诺的名字。其实一语双关。“美诺”Meno与“记忆、记性”memory是谐音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有用谐音在人名上大做文章的习惯。

给读者某种暗示。美诺擅长记忆却不具备学习的能力。他给德性定义几次失败之后。

直接放弃了继续讨论。要求苏格拉底直接给出答案。他探讨理屈词穷时就用诡辩来强词夺理。

对话中。苏格拉底有三处暗示了高尔吉亚把美诺教成了一个诡辩的人。

第一处是苏格拉底向美诺解释形状定义类比德性定义时。暗示美诺是个“好辩的、好胜的人士”(75D1)。

第二处指责美诺提出了一个“多么大的争辩性论题”(80E2);第三处是指导美诺决不要听从“那个争辩性的论题”(81D6)。

此外。美诺那段悖论——“无法寻求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也不会寻找我们已知道的东西”(80D-E)。

明显也师承其尊师高尔吉亚的诡辩术。(二)谈话后美诺德性表现美诺开始实事求是。

承认无知。美诺扬言曾在大庭广众下数以百次地对德性这个话题自信地高谈阔论。

认为从高尔吉亚那里学到了“什么是德性”。对话刚开始美诺态度骄纵无礼。但在苏格拉底严谨周密的层层追问之下。他给出的德性定义难以自圆其说。

无知自大的美诺态度有所好转。从谩骂苏格拉底外貌言行都像电鳗到同意“像遭到电鳗袭击那样麻木”也是好事(84C-D)。最后终于承认了自己的无知。第四部分。

苏格拉底再问美诺是否认可智者是传授德性的教师。美诺这次诚恳地如实回答“:我确实不知道该怎么说。

我像大多数人一样摇摆不定。有时候我认为他们是教师。有时候我认为他们不是。”

美诺在经历了苏格拉底对他定义的多次批判之后变得谨慎。对自己不清楚的问题不再夸夸其谈。

勇于承认不知道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美诺开始接受新观点。尝试思考、省察。

美诺开始也粗俗地以为“好东西就是拥有金子和银子。以及声望和官位”。

在苏格拉底的引导下。承认了德性不在于获得什么、有什么作用。而在于怎样做——有没有遵循正义、节制、虔敬行事。

几番辩论之后。美诺扭转了对德性的看法。接受了苏格拉底的德性获得观。也认可当下找不到传授德性的老师。

美诺在接受苏格拉底的指教后。开始虚心学习、主动思考。提出“要么没有好人。要么有好人。

如果有好人。那么他们又是如何产生的”这样有力的质疑。亦能得出正确意见与知识的差别在于“无法使人一直获得成功”这样有深度的结论。

美诺在苏格拉底的指引下。学会了一点反思和省察。当谈话结束。美诺离开苏格拉底时。

美诺的状况已经比刚见到苏格拉底时好得多。甚至被苏格拉底委以重任——“劝说阿尼图斯明白刚才美诺所信服的事”。

“消除阿尼图斯心中的疙瘩”。二、柏拉图对话录蕴涵着苏格拉底德性可教的哲学思想虽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思想难以分清。但是现在学界还是基本达成了统一认识。

对话录早期和中期的道德伦理思想一般被认为是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根据被较多接受的F.M.康福德在《剑桥古代史》的分期和我国汪子嵩、范明生等在《希腊哲学史》的分类。

目前基本认可《申辩》《普罗泰戈拉》是柏拉图早期作品。《克拉底鲁》《美诺》《理想国》是其中期作品。

不同的是。F.M.康福德认为《克拉底鲁》写在《美诺》《理想国》之后。

汪子嵩、范明生把它放在《美诺》《理想国》的前面。但不管怎么划分。

在这两种分法里。《普罗泰戈拉》都列在《克拉底鲁》前面。①按照F.M.康福德和范明生对柏拉图著作的划分顺序。

这些对话正好显示了苏格拉底的德性可教思想的发展过程。《申辩》中提到了苏格拉底如何“唤醒”雅典人。

神派给他的职责就是“起一只虻子的作用。整天飞来飞去。到处叮人。唤醒、劝导、指责每一个雅典人”。

(30E)苏格拉底为自己辩解。他把个人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试探和劝导雅典人身上。

提醒他们关注自己灵魂。因为唯有德性才能带来最高的幸福。而这种劝导和唤醒。

正是对雅典人教导的一种形式。《普罗泰戈拉》结尾提出“德性可教”的观点:“德性若是知识以外的某种东西。

那么显然是不可教的;德性若是知识。显然是可教的。”谈话结尾苏格拉底表示他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弄清楚为何两人前后的观点颠倒了。

两人应当继续当前的谈话。弄清德性本身和它的基本性质。但是普罗泰戈拉把苏格拉底夸赞了一番就找了个理由拒绝了。

•••展开全文
标签: 暂无
没解决问题?查阅“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