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所得税是扩张性财政政策还是紧缩性财政政策

更新时间: 2024.11.21 06:05 阅读:

财政政策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财政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决策。或者说,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是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又是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

一,财政政策的分类

财政政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按是否可选择,分为可选择性的财政政策和非选择性财政政策。如下图所示:

如从财政收入、支出和管理活动自身的角度分类,财政政策可分为税收政策、公债政策、固定资产折旧政策、财政投资政策、财政补贴政策、财政支农政策、财政调节政策、政府预算政策等;从财政收支活动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角度分类,财政政策可分为宏观财政政策与微观财政政策;从财政政策长、短期目标的角度分类,财政政策可分为长期财政政策与短期财政政策等;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财政政策分为自动稳定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一)扩张性财政政策(预算赤字政策、赤字财政)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扩张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实施的基本前提是社会总需求不足,社会总供给过剩,社会生产能力闲置,通货紧缩。相应地,其主要内容有:

(1)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和投资规模,直接增加社会需求。

(2)减税,将一部分国家资金转化为社会资金,启动居民消费和民间投资。

(3)扩大财政信用规模,把暂时闲置的一部分社会资金动员起来,使之转化为现实的有支付能力的货币需求,从而增加社会总需求。

(4)实行赤字预算,增加流通中不代表物资的货币量,是这部分货币支出形成社会总需求的新增变量,通过通货膨胀吸收原来过剩的社会供给。

(二)紧缩性财政政策(预算盈余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紧缩财政收支等措施以减少或抑制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实施的基本前提是社会总需求过大,社会总供给不足,经济运行过热,通货膨胀严重。相应地,其主要内容包括:

(1)压缩财政支出和投资规模,直接减少社会总需求。

(2)增加税收,减少企业和居民可支配的货币收入,以抑制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3)缩小国家信用规模,把原来由国家安排支出的货币资金转化为储蓄存款,以压缩社会总需求。

(4)增加财政结余,冻结一部分货币购买力,以减少社会需求。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基本功能在于减少货币流通量,抑制社会总需求,增加社会有效供给,抑制通货膨胀。

(三)中性财政政策(预算平衡政策)

中性财政政策:又称平衡财政政策,即通过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以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政策。

中性财政政策实施的基础基本前提是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或者总供求矛盾不突出。因此,财政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应保持中性,既不能导致扩张,也不能产生紧缩性的后果,以保持社会总供求原有的平衡状态。

中性财政政策的实施表现为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严格规定财政收支的预算规模,使收、支在数量上基本保持一致,既不允许有较大赤字发生,也不允许有大量结余存在。其基本功能在于保持货币流通量的稳定,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同步增长。

二,“自动稳定器”

对于社会保障制度而言:当经济处于成长期和繁荣期时,就业率上升、平均工资水平提高,从而使提取的社会保障金(公积金)增加,当期的有效需求减少,经济增长减缓;当经济处于衰退期和萧条期时,失业率升高、工资水平下降,提取的社会保障金以及减少的社会有效需求规模缩小,对经济增长的压力减小。与此同时,由于社会保障金的支出规模扩大,增加了即期有效需求,从而对经济的支撑力度加大,经济衰退减缓。

同理,就所得税制度而言:当经济衰退时,自动减少税收,增加政府赤字;而当出现通货膨胀时,税收趋于自动增加,从而自动增加财政盈余。因此,美国经济学家麦克康纳将这种制度体系形象地描述为“自动稳定器”。

三,财政政策的选择

无论是扩张性财政政策,还是紧缩性财政政策,亦或中性财政政策,其实施的基本前提都离不开对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状况的判断;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对经济增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状态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就有着不同的表现。

在经济“成长期”,社会总需求在既定价格水平一般小于总供给,随后逐步增加,并推动经济增长;在“繁荣期”,总需求在既定价格水平一般大于总供给,存在通货膨胀缺口,可能出现经济过热;在“萧条期”,总需求逐步减少,并在既定价格水平少于总供给,存在通货紧缩缺口,出现经济萎缩。

社会总供求与经济增长的这种内在关系表明,在社会、政治等其他因素既定条件下,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主要决定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状态。那么,通过对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调控,就可以调控经济运行轨迹,实现既定的经济运行目标。因此,应根据经济发展目标、经济运行状况以及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状态,来选择具体的财政政策。

(一)经济过热阶段的财政政策选择

在社会总需求明显超过社会总供给、物价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经济过热阶段,应选择紧缩性财政政策,压缩社会总需求,弥补通货膨胀缺口,以避免经济过热。

紧缩性措施包括:压缩财政支出规模和投资规模,增加税收,缩小国债发行规模,增加财政结余或压缩财政赤字等。

但在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时,必须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一是必须恰当掌握紧缩的力度,不宜将总需求水平压的过度过急,以免紧缩需求的同时也紧缩了供给,仍然不能弥补供不应求的缺口。二是在实施实行总量紧缩的同时,必须结合结构因素考虑,不宜搞“一刀切”式的全面紧缩,而应针对不同领域的供求对比状况做到紧中有松、紧中有活,以增加有效供给,缓解供求矛盾。

(二)经济过冷阶段的财政政策选择

在社会总需求不足、社会总供给过剩、物价持续下滑、出现通货紧缩的经济过冷阶段,应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扩大社会总需求,弥补通货紧缩缺口,刺激经济增长。

在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要掌握适度。一是财政支出规模和投资规模的扩大,要同支出结构、投资结构的优化结合起来,以切实增加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以供求的结构平衡促进总量平衡。二是减税幅度要考虑财政减收的承受能力和扩大支出的需要,不要因减税过多而弱化了财政调控社会总需求的实力。三是应将财政赤字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而且不能用财政性货币发行来弥补赤字,只能用国债发行来弥补赤字,以免引发通货膨胀。四是扩大国债发行规模要考虑国家财政的还本付息能力,而且要以国债的投资需求有效带动民间的投资需求和居民消费需求。

(三)经济正常发展阶段的财政政策选择

在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平衡、物价基本稳定的经济正常发展阶段,应选择中性财政政策,即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但这并不等于要刻意追求财政收支的绝对平衡,而是要保持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即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允许财政收支略有结余或略有赤字。同时,这种平衡又不是在低供给水平、低效率基础上的平衡,而是在提高供给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前提下的平衡,是在经济稳定和增长基础上的平衡,是稳固和有后劲的平衡。所以,财政政策保持中性,并不意味着放弃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它只是在调节方式和调节状态上不同于扩张性或紧缩性财政政策。

此外,在经济发展由过热走向过冷或由过冷走向过热的过渡性阶段,还应根据社会总供求变化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财政政策“紧缩”或“扩张”的政策方向和政策力度,以始终保持财政政策调节与宏观经济运行周期逆向同步,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的“两驾马车”。财政政策主要工具手段:预算政策(核心、效果明显)、税收政策(有滞后性)、补贴政策。

(一)货币政策目标(物价稳定为主)

单一目标:即稳定货币和促进经济发展二者择其一。(主要目标)

双重目标:即稳定货币和促进经济发展并重。

多重目标:即除稳定货币和促进经济发展外,还包括充分就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等。

(二)货币政策手段

1,利率:最主要的,力度大,双刃剑。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节社会上的货币流量,从而调控投资和消费。

3,公开市场业务:跟财政短期债务有关,调节货币流量。

(三)货币政策的类型

1,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通过扩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和增加社会总需求的货币政策。

2,均衡性货币政策:是指通过保持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的大体平衡,以保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平衡的货币政策。

3,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紧缩货币供应量,来抑制和减少社会总需求的货币政策。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1,政策目标的协调配合。

要干什么?调物价?保经济?

2,政策方向的协调配合。

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向应是反经济周期的逆向调节,以熨平经济周期。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方向配合主要有以下几种:

3,政策力度的协调配合。

•••展开全文
标签: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