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延所得税资产简写

更新时间: 2024.11.07 22:43 阅读:

几年前,我还在和cpa相亲相爱相厌的时候,有两大巨头是我最害怕的,就是合并和递延。

但是你如果问我,我听课了吗?

听了。

听懂了吗?

好像...也听懂了。

会做题吗?

会做...吧。

所以我考完了cpa,中级,税务师。

但是,即使理论听的好,题目会做,我始终对他们的认知隔了一层距离,雾里看花。

中间差的是为什么的理解,和理论到实操的转化。

递延所得税资产简写(图1)

我也曾经试着在网络上的很多信息里,去系统的学习递延所得税,看看别人能给我带来什么启发,但是打开开头就是和cpa教材一样的内容。

递延所得税资产简写(图2)

图片节选自2020年cpa《会计》科目教材。

然后就是理论的讲述。

讲首先我们要理解资产的账面价值和税务口径的计税基础,接着讲什么是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再就是开始比较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的关系,

最后得到结论:

资产类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资产类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负债类的科目刚好相反。

以上种种。

当然哈,我不是想表达,教材和理论任何的不好,理论是基石,很重要。

我只是,看完了这些以后,每个字都理解了,始终还差一些自己说不出的迷茫。

所以每次,我看到理论部分,就关上了窗口。

递延所得税资产简写(图3)

理论基础我全部明白,差异我也理解,只是,为什么。

为什么会有递延,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代表着什么,转换到所得税汇算清缴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我不知道。

在后来的经历中,等我真正有了汇算清缴做纳税调整的经验,我又返回系统学习了一遍递延所得税,才真正有了些感觉。

所以,基于我的经历,我想和大家分享下,我现在理解的递延相关知识,并和所得税汇算清缴做一个知识链接,梳理一遍纳税调整和递延的关系。


这是我所有干货里的第1篇的v1.0版。

它适合什么样的人看呢?

适合这样的人:对递延有过一定的理论学习,但是限于理论的理解,对于背后的原理和逻辑还没有太搞清楚。

好了,下面我们开始。


一、递延产生的原因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税务局去企业做税务稽查,他们是看所得税费用科目还是看应交税费科目呢?

我以前不太明白这两个科目之间的关系,始终懵懂。

正确答案是应交税费,税务局关心的只有应交税费这个科目。

所得税费用这个科目,会关心的只有会计准则,还有做会计的我们。

好了,下面开始给大家解释递延所得税产生的原因。

递延所得税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最本质的原因,当然是因为会计口径和税法口径的差异造成的。

这个大家都知道。

更细化的说,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国家税务总局主管税收工作,国务院财政部门和国家税务总局很明显是不同的主管机构,名字都不一样长。

所以别说是两个机构分管会计和税法,如果你有两个直属领导,你也可以明白这种被两种力量支配的恐惧。

递延所得税资产简写(图4)


二、差异的类型

提示一下,虽然永久性差异这个概念在税法中已经被取消,但是从理解的角度,我依旧放在这里啦。

因为有些怀旧的人,还会将差异细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

今天从理解层面,我仍旧按照这种方式讲解。

那么什么是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呢?

接下来我们会详细拆解。

也为了大家更好的理解,要进行情景案例的模拟。


01 永久性差异

想象一下,有天你起床以后,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家公司,你妈是会计法,你爸是税法,他们对你的要求不同。

企业=你

税法/税务局/税务口径=你爸

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口径=你妈

举个最小的例子,你妈妈心疼你,她说,闺女啊/儿子啊,如果你被行政处罚了,虽然这个事情吧,真的有点丢人,出去不要报妈妈的名字。但是我还是允许你正常进行记载,你可以将处罚支出计入营业外支出,减少你本年利润总额。

你乖乖的说,好的,妈妈。

但是你爸对你很严厉,他说,我不跟你妈抬杠,我管不了你妈,但是我可以管住你。你记载可以,但是这件事太丢人啦,爸爸我教你做人的道理,教你礼义廉耻,不是让你出门被行政处罚的。

爸爸很生气,这笔支出爸爸不认可,永远不认可。

递延所得税资产简写(图5)

到这里,我们开始明白,两个口径因为一些原因,确实会产生不同的,就可以了。

下面我们进入数字案例的分析。

假设除了每个案例里提到的差异,当年都不存在税法和会计法的其他差异。

现在呢,你还是企业,你爸还是税法,你妈还是会计法,以下情景均适用如下的简称。

企业=你

税法/税务局/税务口径=你爸

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口径=你妈

计算所得税之前,先普及一个你爸爸给的计算公式:(......我没有任何占你们便宜的意思哈)

你爸告诉你,你每年交纳的企业所得税,有个计算公式:

「企业应纳所得税额=适用税率①*当期应纳税所得额②」

对照这个公式,我们拆解一下,①适用税率虽然会变化,但是不是每年都变,它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比例,以下均按照25%来示例。

那么计算过程里,不确定的就是②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下面我们就来开始确定应纳税所得额。

假设,2019年,你的收入是300万,成本是100万,营业外支出50万,是工商罚款。再假设除了我以上提到的收支外,不再有其他的收入和成本支出。

今年,很幸运,你爸和你妈的差异只有一项,差异来自于你不争气的营业外支出里有50万工商罚款支出。

(1)这个时候,会计口径利润总额:300-100-50=150万元。(2)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呢?

确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有2种方法,分别为直接法和间接法,

说的更直白一点:

①间接法就是,你爸说,好了,既然你妈已经有会计利润总额了,我就不麻烦了,我相信她,我只要把她和我差异的地方做调整,就能得到我想要的数据了。相当于你爸在已有的会计利润总额上进行调整,得到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总额+/-纳税调整」来,我们套用公式,这个案例里的调整事项,只有太丢人的50万,你爸爸是不承认的。所以间接法计算的当期应纳税所得额=150万(会计利润总额)+50(纳税调增)=200万元

下面再来说直接法。

②直接法:就是你爸拿过计算器,把你拉过来,把你从头到尾符合他的条件的收入和支出重新计算一遍,这个工作实务中会相对的复杂。你爸拿过计算器开始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300(他认可的收入)-100(他认可的成本)=200万元结束。没有其他认可的收支了。

所以直接法和间接法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一样的。

但是呢,基于企业的会计记账已经有了明确的会计口径数据利润总额,所以不管是纳税申报,还是考试的题目,都倾向使用间接法,在原有的会计基础上进行纳税调整,得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毕竟,我们习惯去做的,就是花别人的力气,完成自己的工作嘛。

别人的都是好的。

别人碗里的饭也是香的。

递延所得税资产简写(图6)

所以提示一下,之后的案例,我计算应纳税所得额,采用的也都是间接法哦。

得出应纳税所得额后,这个时候我们计算应纳所得税额:

应纳所得税额=200*25%=50万元。

体现在会计分录上,真银白银的流出:

(1)

借:所得税费用 50贷:应交税费-企业所得税 50

(2)

借:应交税费-企业所得税 50贷:银行存款 50

我相信,到这里,还是很好理解的。

这种情况下,对于这次的所得税交纳,交完你就可以回家睡觉了,没有之后的事情了。

因为这个调整的事项上,你爸和你妈是永远不会向互相妥协的。

没有商量的余地。


tips:好了我知道啦,我的数字都是简单粗暴的整数,也都力求用最简单的数字来让大家用最快的速度去理解背后的原理。

当然,实际的情况肯定比这些复杂的多。

但是底层原理是一样的,只是差异的事项更多,数字更复杂而已。

最后,谢谢观看。

•••展开全文
标签: 暂无
没解决问题?查阅“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