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增值税要先

更新时间: 2024.11.07 15:27 阅读:

先问个问题,中国税收收入中,哪个税的收入占比最高?

答案是:增值税。

中国2019年税收收入17万亿,其中,增值税收入名列第一,7.7万亿,占比45%,企业所得税次之,3.7万亿,占比22%。(以上数据来自《中国税务年鉴2020》)

很明显,增值税一家独大,占了税收收入近半壁江山。企业所得税连增值税一半都不到。

但是,普通老百姓却不太懂增值税。你说所得税,谁都懂,收入扣掉成本费用得到利润,乘以25%交税,符合大众的日常认知;你说增值税,很多人就蒙圈了,什么销项税抵扣进项税,不做财务、不搞企业的人就不太明白。

甚至可以说,哪怕是做财税的,天天面对增值税,也未必真就搞懂了它。

不揣冒昧,今天就以本人浅薄的经验,给大家聊聊增值税的基本法。

一、层层抵扣

根据我个人总结,增值税有四大特性:

1、层层抵扣

2、毛利税

3、价外税

4、半转嫁性

咱们挨个来讲。

增值税,首创于法国,顾名思义,对增值的部分课税。我买进来一堆钢材和其他原材料,花了100万,打造出一批小汽车,卖了300万,从原材料到卖出的成品,增值了200万,这200万就是增值税的计税依据。

假设增值税税率是13%,这家企业需要交的增值税就是:

(300-100)×13%=26万

但是,账面上到底增值多少,企业是有操纵空间的,为了和逃税行为作斗争,法国人发明了“购进抵扣法”。

大意是,企业都以销售额乘以税率交增值税,所谓销项税,但是,买进来的货物已经负担过的增值税可以扣除,所谓进项税。

我们把刚才例子中的算式括号拆掉,变成:

300×13%-100×13%=26万

300万乘以13%得到的39万就是销项税,100万乘以13%得到的13万就是进项税,销项税39万减去进项税13万等于应该交的增值税26万。

你要问了,这不就拆了个括号,怎么就能保证企业不逃税呢?

增值税最关键的一条来了,进项税要凭借特殊凭证来抵扣,如果买的东西来自国内,一般就是增值税专用发票;如果来自进口,就是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所以,公司财务才会告诉你,出差住宿必须开具专票,开普票不给你报销。普票是不允许抵扣进项税的。

还是上面的例子,咱们按上下游拆成三家公司:钢材公司、零部件公司、汽车公司。

钢材公司卖一批钢材给零部件公司,100万元;

零部件公司用这批钢材制造出了小汽车所需的全部零部件,卖给汽车公司,200万元;

汽车公司用这些零部件造出了小汽车,售价300万元。

现实中汽车行业不是这么简单,只是为了方便理解,我们用最简单的模型。

钢材公司(100万)→零部件公司(200万)→汽车公司(300万)。

钢材公司的销项税是100万×13%=13万;

零部件公司的销项税是200万×13%=26万。零部件公司的进项税则来自钢材公司的销项税,100万×13%=13万,要抵扣这部分进项税,就要取得钢材公司开具的增值税专票。零部件公司最后交增值税26万-13万=13万。

汽车公司的销项税是300万×13%=39万。汽车公司的进项税来自零部件公司的销项税,200万×13%=26万,要抵扣这部分进项税,就要在购进零部件的时候获取零部件公司开具的增值税专票。汽车公司最后交税39万-26万=13万。

所以,看到了吧?

当我们要求以票抵扣之后,各个环节的纳税人,为了能够抵扣进项税,都会主动向上游索要增值税专票,于是,增值税的抵扣链条就形成了,层层抵扣叠加下去,直到最终消费者为止。

对个人消费者而言,你买小汽车时,价款里包括了进项税,可是,你不再有下游了,没有销项税,增值税抵扣链条停止,所以,你的进项税也就无从抵扣了。也就是说,理论上,层层加码的增值税最终由消费者承担了。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间接税有更强的转嫁性,增值税层层转嫁,最后转嫁给了终端消费者。

不过,在真实的经济活动中,这种转嫁往往不是百分之百,这点我放到第四节“半转嫁性”详谈。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增值税的第一条特性:

以票控税为基本流转特征,更难避税,层层抵扣,更容易转嫁。

二、毛利税

前面说增值税原理的时候,大家应该已经感觉出来了,增值税的计税依据似乎和所得税差不多啊。

所得税是:(收入-成本费用)×税率

增值税是:销项税-进项税

增值税不就是把所得税的括号给拆开了嘛。

单从算式上来看,确实如此。

但是,两大体系长期各自发展,已经有了千般不同。

最核心的区别就是增值税要凭借专票购进抵扣。而现实中,你会发现,许多成本和费用是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票的。

最典型的,工资。

你不妨想想,单位给你发工资的时候,你何曾给单位开过发票?工资在计算企业所得税的时候,肯定是作为成本费用扣掉的,不需要发票。但是,在计算增值税的时候,工资作为成本费用,能提供进项税么?

不能。

对很多公司来讲,人力可是成本费用的大头。

再比如,公司贷款要支付利息,维护客户关系要胡吃海喝,偶尔再一起按个脚搞点文体活动,可税法规定,利息、餐饮、娱乐费用的进项税不能抵扣。再比如,公司购买了一批《由缰小记》的书,给员工每人发一本作为新年福利,这种用于集体福利的进项税也不能抵扣。

除了这种完全不能抵扣的,还有一些部分抵扣的项目。

胖友们知道,增值税现在主要有三档税率,13%、9%、6%;简易计税方式有两档征收率,5%、3%(3%疫情期间暂时按1%执行)。

如果嫌弃税率太多记不住,记一个13%就行了。一般纳税人销售商品就是13%,这个税率最常见。

交通运输一般是9%;

找人给我公司拍个广告、做个税务咨询,这种现代服务是6%;大家出差住酒店,酒店给开的票也是6%。

于是,问题来了。

如果我是个卖汽车的公司,销项税率是13%,除了购进原材料进项税率是13%以外,其他的,运费、广告费、咨询费、出差时的住宿费等等,你会发现,进项税率都比13%要低,销项与进项并不匹配。

直白点说,进项扣得少了。

可以这么说,对一个企业而言,成本类进项税还算齐全,而费用类许多都没有进项税,或是不能抵扣,或者是不能完全抵扣。

所以,回到之前说的算式。从计税依据来看,企业所得税是净利税,而增值税近似于毛利税

这一点又会导出三个推论:

第一,再次告诉我们,增值税比所得税更难规避。想少交企业所得税,可以把费用做高,把净利润做没;但是,很少有哪家企业连毛利润都是负的,那意味着,它在亏本卖东西,真要这样,这企业离破产也不远了。

而增值税近似毛利税,如果毛利还是正的,销项税减去进项税大概率也是正数,增值税就还得继续交。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明明连年亏损,还在源源不断交税,主要交的就是增值税和消费税。

第二,鉴于增值税与所得税之间这种牵连关系,税务机关的大数据会对你公司的增值税、所得税纳税情况进行结构比对,当两税之间申报的收入、成本有很大差异的时候,恭喜你,你的企业将受到额外关注。

第三,因为增值税许多项目都无法抵扣,增值税的计税依据通常比企业所得税要大很多,单从算式上来看,增值税相当于在企业所得税基础上,对企业利润重复课征的一道税。

所以,对一个生产企业而言,企业利润的实际税率不是25%,而是25%+13%=38%,鉴于增值税许多项目不能扣除,总和税率应该在40%以上。

当然了,这只是一种纯数学计算。我们之前说了,增值税层层转嫁,如果增值税百分百转嫁出去了,那企业的实际税率就还是25%。

现实中的情况是,往往是转嫁了,但又没完全转嫁,企业利润的实际税率在25%~40%之间。

这个问题先不急着讨论,我们留待第四节半转嫁性中详说。

三、价外税

我们说增值税相对容易转嫁,有三个原因:

第一,单从销项来看,直接对销售额课税,税与价的关系简单、直接、明显,要想转嫁的话,直接在价格上加税额即可。不像所得税,是收入扣了成本费用得到利润再课税,税与价之间的关系隔了好多层。所得税如果要转嫁,很难说清应该有多少分摊到价格上。

第二,增值税层层抵扣;

第三,增值税价税分离。

大家签合同时,经常看到这两个词——含税价、不含税价。这里的“税”特指增值税。

在中国,超市商品标价时只标一个含税价,所以,普通老百姓对增值税完全没概念。到国外旅游的话,你会发现,很多国家超市货柜上会标两个价格,一个是含税价,一个是不含税价。这么一比,你就知道你掏的钱,多少是付给了商品,多少是交给了财政。

日本比较典型,去玩的话就会发现,货架或者菜单标两个价,一个写着“税込”,一个写着“税抜”,顾名思义,前者就是含税价,后者就是不含税价。有时候只有一个不含税价,结账时,你会发现突然多了一笔费用,那就是额外加上的税钱。

只是,日本管这个叫消费税,其实就是我们的增值税,对商品和服务普遍征收的。如果我没记错,日本现在的消费税税率有两档,10%和8%。

而在中国,消费税完全是另外一个税,类似奢侈品税,主要对那些国家不太希望你过多消费的货物征收,比如烟、酒、成品油、高档手表、贵重首饰、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等。

你会发现,标不标税钱,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

不标,多数人才不会去算商品价格里含了多少税;

标了,消费时会明显感觉到肉疼。

个人消费时很少遇到含税价和不含税价的区别,企业日常经营则天天遇到,签合同时通常会明确,含税价是多少,其中增值税多少,并以税控系统开出的金额为准。

正因为价税分离,所以,企业明白交易金额中有多少是收入,有多少是税,在做商品定价时,会考虑税额的因素,把税转嫁出去。增值税的价外性,是易于转嫁的重要因素。

接着我们问个问题,企业算利润的时候,要不要扣增值税?

在券商工作时,隔壁团队有个同事做某家企业的盈利预测,搞了个模拟利润表,把增值税列进去了。它没学过财务,所以不知道,增值税只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不体现在利润表中。

这一点上,增值税和其他的税很不一样,消费税、房产税、印花税、城建税、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都体现在利润中。

这和增值税的价外税设计有关。

还用前面的例子,汽车制造企业,增值税税率13%,买进一堆钢材,不含税价是100万,进项税13万;造出了一批汽车,卖了300万(不含税价),销项税39万。这企业是这么记账的:

两个不含税价分别计入成本和收入,企业的利润是300万减去100万等于200万。(咱们先不考虑各种费用以及附加税,用最简单的模型。)增值税往哪记呢?

进项税13万计入资产(其实是会计上的借方),就像你到按摩店充了张卡,这是你的资产,以后每次消费可以从卡里面抵扣;销项税39万计入负债,这个好理解,类似于你实际按摩消费需要缴付的账单。

销项减去进项,就是应交增值税。(暂时不考虑其他明细科目。)

如果是正数,意味着你充值卡用完了,要额外结账;

如果是负数,意味着你的充值卡还有额度,不需要额外付款,以后还能抵扣。

在这个过程中,只涉及资产负债表科目,不涉及费用。所以,在会计制度设计上,增值税是不影响利润的。

如果我不这么设计,把增值税还原到价格里,作为费用的一部分,利润会不会受影响?

还是前面的例子,如果把税加进价格里,那么,购进的钢材成本就是113万,卖出的小汽车收入就是339万,增值税费用另算,是39万减去13万等于26万。企业利润为:

339-113-26=200万

和之前的结果一样。

所以,我们说,增值税是不影响利润的。

这一点,对搞财务的人来讲,是基础得不能再基础的常识。

但、是!对非财务专业的人来讲,你一定感觉到了,似乎哪里不太对劲。

很简单一个问题:如果增值税根本不影响利润,那为什么还会存在虚开增值税发票、偷逃增值税的行为呢?

因为增值税的设计存在欺骗性。

增值税的理论与实务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

此时就必须要谈到增值税的半转嫁性了。

四、半转嫁性

前面我们说了,因为销项税的计税依据直接来自销售额,且层层抵扣、价税分离,所以增值税易于转嫁。

但这个转嫁只是相对而言。

如果能做到百分之百转嫁,理论上,每一家企业都是先掏钱负担了进项税,而后通过销项转嫁到下一家,从上游到下游,层层流转,一直转嫁到终端消费者。最终消费者只有进项,不再有销项,负担了累加到最后的所有增值税。

很多税法制度设计,都来自这个理论。

胖友们知道,出口退税退的是增值税和消费税。

其中,增值税出口退税退的是进项税,还是销项税?

进项税。

为了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对出口产品,销项税本来就是免掉的,除此之外,我们还把它负担的进项税给退掉,让出口产品以无税或者低税状态打入国际市场,这就是出口退税的税法理论。

实际操作中,对生产企业执行的叫“免抵退税”政策,对外贸企业执行的叫“免退税”政策。

所以,除非是限制类出口产品,多数出口产品的增值税是不会转嫁到外国人头上的。

可以看到,出口退税这种设计,其理论基础就是我刚才说的增值税完全转嫁。

增值税不进利润表,这种设计也基于完全转嫁理论。

但现实情况是,增值税并不完全转嫁。

举两个例子。

先看一个完全转嫁的例子:之前我们遇到一家生产企业,因为疫情现金流出了点小状况,想融资续命,大家考察一番,发现他家的几套机器设备挺值钱,可以搞个售后回租那种融资租赁。

胖友们知道,金融机构经常接触各行各业,但这些人不可能对每个行业都了解,你这些机器到底值不值钱,值多少钱,他们又不是专家,根本拿不准。所以,这种时候,他们只认一个东西——专票。

你买机器设备的时候不是有发票吗?他们以发票上的金额为基础给你批融资额度。

然后问题来了。企业买这批机器设备的时候,和厂家之间做了点沟通。厂家说了,如果你不要发票,税点就不用给了。假如设备的不含税售价是5000万,税额是650万。厂家的意思是,你要发票,那我就卖你5650万,如果你不要发票,我就卖你5000万。

于是,企业选择不要票。

当时确实省钱了,可是,没发票,融资的时候就出了问题。这也算是贪小便宜吃大亏吧。

在这个例子中,设备供应商对这家企业的增值税是100%转嫁的。这种情况现实中很常见,大家应该也都遇到过,在网上买东西,本来是500块钱,你要求开票,对方说,那得额外算税点。

再看另一个例子:之前《避税的基本法》中讲到一个事儿,我们遇到的一家技术服务公司,它服务的客户要求把技术服务开成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前者税率是6%,后者是13%,这样,客户能抵扣的进项税就变多了。

后来就有许多胖友发私信问我,不管开多少,那不都是客户掏钱么,自己掏了钱,自己再抵扣,没赚啊。

这些胖友就是被增值税完全转嫁理论荼毒太深。

在这个事例中,当然是双方本来就谈好了一个含税价,比如100万,如果正常按6%税率开票,不含税收入就是94.34万,增值税是5.66万;结果,甲方爸爸开口了,你给我按13%开票,乙方怕失去这个客户,只能让利,总价是没变的,这时,不含税收入就变成了88.50万,增值税11.5万。

客户能抵扣的进项税从5.66万变成了11.5万,可以少交5.84万的增值税。

但是,细心的胖友应该想到了,进项税抵扣变多的同时,企业所得税可以扣除的成本费用却减少了,从94.34变成了88.50,利润增加了5.84万,此消彼长,与进项税的增加是等额的。

这导致客户要多交5.84乘以25%等于1.46万企业所得税。

综合下来,客户一共可以少交5.84减去1.46等于4.38万的税。再算细致点,还可以把城建税及附加的影响考虑进去。总而言之,客户是赚的。

在这个例子中,技术服务企业的增值税就是不完全转嫁,如果当初双方谈好的100万是考虑了增值税的话,那么,技术服务企业最多只转嫁了6%的那部分,后来增加的差额部分没能转嫁。

正如这个例子所见,在现实生活中,增值税到底能转嫁多少,取决于交易双方的议价能力。

前国税总局局长有过一句总结:“我赞成间接税是由购买者和销售者分别承担的。分担比例取决于需求和供给弹性。

谈完半转嫁性,我们再回头看之前说的毛利税性质和价外税性质。

毛利税视角的理论基础是增值税100%不转嫁;

认为增值税不影响利润的理论基础则是增值税100%转嫁。

而实际上,从整体经济活动来看,增值税是半转嫁的。

所以,才会有之前的结论,考虑到增值税,企业整体的所得税率其实是在25%~40%之间,真实税率取决于增值税转嫁程度;增值税虽然受制于会计制度设计,不在利润表中体现,但实际上是影响利润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增值税的转嫁程度。

五、结语

最后做个总结,增值税以抵扣链条为形式特征,属于流转税、间接税;以票控税是征收关键,更难避税;从课税对象来看,近似于毛利税;从会计角度来说,属于价外税,不影响利润表,但实际上根据企业的议价能力大小,增值税转嫁程度有所区别,会内化为企业成本费用的一部分。

以上整个讲解过程都采用了简化模式,说的都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情况,小规模纳税人不包括在内。汽车企业的案例也不用深究,真正的汽车企业不可能买了一堆钢材就造出小汽车来。此外,进项税转出、进口环节增值税等等,都不在考虑之列。

说完增值税,再回头聊几句税改。

好多人有个误解,认为开直接税,就不要间接税了,有点非此即彼的意思。

不是这样。

如果蛋糕可以永远保持做大的速度,那么,可以永远只征间接税。

但能不能做到,稍微有点疑问。其实,当大家感觉卷生卷死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证明,蛋糕增速在放缓了。

间接税有赖于可持续性的消费。当蛋糕做大速度放缓,一部分人又蛋糕分得太多,而富人的消费占收入比例向来偏低,社会整体的消费能力就会受到影响,间接税的税基就会萎缩。

接下来当然就要影响到税收,影响财政。

那么,这部分税收的缺口应该怎么办呢?

•••展开全文
标签: 暂无
没解决问题?查阅“相关文档”